藥濟烽火八十載 | 西南藥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
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
八十載歲月崢嶸,八十載薪火相傳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,在這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榮光的歷史時刻,西南藥業追溯根脈、緬懷先烈,重溫企業在抗戰烽火中肩負使命、救死扶傷的壯闊歷程,傳承深植于血脈的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。
烽火西遷,為國制藥:戰時藥品供應的重要支柱
西南藥業的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于南京的國民政府衛生部中央衛生試驗所,其后專門設立麻醉藥品經理處(簡稱“麻經處”),承擔全國麻醉藥品的輸入、制造與統一管理重任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,麻經處毅然肩負起戰時藥品保障的使命,先后輾轉漢口,于1938年遷至重慶合川扎根,成為大后方藥品供應的核心力量。在極端艱苦的戰爭環境下,麻經處不僅負責麻醉藥品的專控經營,更于1940年起購置設備、采購原料,自主生產藥品。1943年,衛生署在麻經處籌建“第一制藥廠”擴大生產規模。麻經處和第一制藥廠平行管理,麻經處處長兼第一制藥廠廠長,形成經營與生產協同發展的藥品保障體系。產品涵蓋麻醉藥品和普通藥品兩大門類共7個劑型,包括鹽酸嗎啡安瓿、磷酸可待因安瓿、可卡因安瓿、葡萄糖安瓿、維生素安瓿、重蒸餾水安瓿等近百個品種。
在重慶大轟炸期間,軍工廠、藥廠成為日軍重點轟炸對象之一,麻經處和第一制藥廠冒著戰火和硝煙克服重重困難,仍然堅持生產,為數百個師級以上單位提供大量藥品,源源不斷輸送至全國各戰區。麻醉藥品專供前線部隊和戰地醫院等關鍵單位;普通藥品則通過“戰時藥品經理委員會”分發至各地醫療及防疫機構。銷售范圍覆蓋川、陜、湘、黔、滇、豫等十余省份,為八路軍、新四軍及所有抗日力量提供了堅實的生命支持。

1940年1月13日,關于陸軍第九十九師司令部向麻醉藥品經理處
訂購麻醉藥品的函,附數量單
1942年2月20日,關于重慶仁濟醫院向麻醉藥品經理處訂購麻醉藥品的函
麻醉藥品經理處駐渝辦事處1942年1、2月份分銷麻醉藥品分銷報告表
紅色血脈,忠誠擔當:老紅軍職工的精神豐碑
西南藥業的紅色底蘊,不僅體現在戰時藥品支援的宏大歷史中,更鐫刻在一批與企業同呼吸、共命運的老紅軍職工的生命軌跡里。他們從戰場走向藥廠,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報國之志。
鄧科貴(1900-1994),四川江油人。1934年參加紅四方面軍,1937年至1938年服務于西北軍區衛生部,1938年加入西北制藥廠,1949年南下重慶,1950年加入重慶制藥廠(西南藥業前身)。
黃世才(1914-1996),四川云山人。1933年10月參加紅四方面軍,1936年12月在甘肅轉入紅二方面軍,1937年6月入黨,1940年加入西北制藥廠,1950年加入重慶制藥廠。
趙義祥(生卒年不詳),鄧科貴、黃世才的戰友,同樣從烽火戰場轉戰制藥一線,1950年中共重慶制藥廠支部委員會成立,他擔任首任黨支部書記,帶領職工在新中國建設中持續奮斗。
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黃世才、鄧科貴、趙義祥
張應照(1907-1971),四川南充人。1933年參加紅軍,1937年6月入黨,1933年7月至1938年12月服務于八路軍衛生部,1938年轉入西北制藥廠,1944年榮獲二等功,1949年10月加入重慶制藥廠。
徐步發(1896-?),四川通江人。1933年3月參加紅軍,1933年11月至1937年8月屬紅軍第四方面軍二營,1937年9月至1938年8月服務于八路軍衛生部,1938年9月至1950年5月在西北制藥廠工作,1950年5月后加入重慶制藥廠。
李三多(1905-1991),四川渠縣人,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,參加長征并隨西路軍遠征作戰,因熟悉中藥與中醫,先后在紅四方面軍醫院、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等地工作。1949年11月30日隨劉鄧大軍南下,根據組織安排接收重慶制藥廠并擔任軍代表。1950年受命為解放西藏部隊緊急生產3000萬粒“行軍丹”,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任務,有力支援了解放事業。
李三多(右二)
他們從烽火中走來,不僅是西南藥業的驕傲,更是企業紅色基因的鮮活載體,讓西南藥業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制藥史,更是一部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忠誠史、奉獻史。
傳承歷史,奮進未來:從抗戰藥源到健康中國
從抗戰時期的麻醉藥品經理處和第一制藥廠,到如今的西南藥業,公司始終秉持“為國制藥、為民健康”的初心。80年后的今天,我們紀念抗戰勝利,不僅是為了緬懷歷史,更是為了汲取精神力量,傳承那份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擔當,那份在艱苦環境中堅守崗位的執著與融入血脈的紅色信仰。
致敬偉大勝利!致敬所有為抗戰奉獻的英雄!歷史因銘記而永恒,正義因捍衛而昭彰,精神因弘揚而彌新。西南藥業將繼續弘揚抗戰精神,嚴守藥品安全,推動醫藥創新,守護人民健康,在新時代的“健康中國”建設中續寫榮光,以產業報國之志和實干成效之績致敬歷史!使命在肩,奮進不息!

掃碼了解詳情